便捷居民问诊 上海社区配药正衔接二、三级医院

上海社区配药正逐步衔接二、三级医院,最大程度便捷居民问诊

针对常见病的药品还应多一些选择

■本报记者 顾泳 侍佳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发挥更多功效:居民常见病、慢性病配药无须前往二、三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配得到。日前,“2023年民生访谈”中,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勾勒出前景:上海社区配药逐步与二、三级医院衔接,以此最大程度便捷居民问诊。

社区与二、三级医院药品衔接有哪些瓶颈?社区用药怎样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求?记者近日走访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求解。

常见病药品目录应覆盖更广

记者从黄浦、虹口、杨浦等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目前社区用药比较齐全。社区药库基本有300—400种药品,二、三级医院延伸处方药库约有400—500种药品,基本上药、国药药品都能开得出来,包括很多进口药也可以覆盖。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药物也已下沉社区,例如,治疗流感的达菲,以及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阿兹夫定、VV116等,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供应。杨浦区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负责人马佳告诉记者,社区药品“扩容”切实让居民获益。以甲状腺疾病患者需要服用的优甲乐为例,“扩容”后可在社区配到,不少病人深感便捷。

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包括定海等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定期增补、替换一些药品目录,满足居民实际需求。在马佳看来,下沉到社区的药品目录还可以覆盖范围更广一些,她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二、三级医院延伸处方,如果处方属于上级医院带量采购,那就没法延伸到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利伐沙班、替格瑞洛均属于这一类。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消化道疾病、皮肤病、关节疾病病例有所增加,相应疾病治疗药品目录也需跟上。”

适当放宽药品使用权限

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区体量最大的中心,主任桂俊康告诉记者,疫情后下转至社区的药品明显增加,疫情前300种不到,如今已有300多种,但总体来说,针对常见病的药品衔接还应多一些选择。

他举例,消化道出血需要服用的止血药,目前中心只有一种捷凝;至于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需要的抗凝药,中心一开始只有口服阿司匹林,好不容易进了低分子肝素钠(静脉用药),但这类患者常规口服的氯吡格雷、他汀类药品仍无法引入社区。

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此前主管部门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药”“非基药”使用比例,并对社区开药有所限制。所谓“基药”,即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罗列的685种药品,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按照上述规定,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药物中,“基药”应占到总金额的85%,不在目录中的“非基药”只能占15%。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以前规定的比例,可能不太符合现在提倡社区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希望适当放宽社区用药比例的限制。”

桂俊康提出自己见解:实现社区与二、三级医院用药衔接,顶层设计还应有所突破,优化药品配备供应之时,也应放宽社区使用权限,“赋权”给全科医生,实现区域内用药的一致性。马佳则告诉记者,历经疫情,常见病用药(尤其是呼吸道系统疾病)社区临床水平明显提升,药品目录下沉,家庭医生有能力“兜得住”。

用好医联体平台

近年来,上海力推在社区签约家庭医生可享受延伸处方优惠政策,但实际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延伸处方应用量尚不多。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直言:相比中心自有药库开出的药品数量和金额,延伸处方开药并不多。以今年3月为例,中心自有药库开出的药物金额达数百万元,延伸处方药物金额只有前者的1/20左右。究其原因,除了居民不甚了解、签约率有待提升外,技术操作问题(如社区无法开具延伸处方)也应给予解决。

社区管理者及医生建议:用好医联体平台,提升家庭医生延伸处方应用率、实现专家柔性流动等,多措并举助力药品目录的长期衔接。

借助互联网诊疗平台,实现区域内用药一致化,也是全新探索。目前,普陀区已开出“上海中药云”平台,实施区域内中药审方,具体是由社区开方、区域审方,既能确保用药安全,又突破社区用药局限,切实为居民带来更多便捷。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