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微治理 谱写民生大文章

党建引领微治理 谱写民生大文章

——三元区列东街道江滨社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列东街道沙溪河畔 (黄丽蓉 摄)


【资料图】

辖区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

新办公场所为居民提供温馨、便利的办事环境

辖区书法爱好者为居民写春联送祝福

端午节组织社区居民举行包粽子比赛

四点半学校开展“诵世界经典 做时代新人”主题系列活动

●本报三元记者站 黄舒祥 通讯员 罗 佳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空间,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也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单元。

6月9日,位于三元区列东街道的江滨社区居委会把新家搬到了江滨广场。崭新、宽敞的办公场所,给居民办事提供了一个更加温馨、便利的环境。

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江滨社区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实施党建“三网”联动和治理“四微”共治等工作法,着力破解组织架构散、资源效益低、群众办事难等社区治理难题,推动“服务前移、需求落实,党员深入、效果提升”,打造网格化基层治理新格局。

6:9000,怎么干

倚靠秀美的沙溪河,江滨社区处在三元城区的中心位置,社区拥有常住居民3219户5623人,这样的数字看起来并不算多。但由于江滨社区流动人口近3500人,超过常住居民人口数量的半数,社区管理难度不小。

和辖区近9000人的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江滨社区居委会仅有6名工作人员。这样的数量比对,也让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难度有了清晰的认知。

“一面红旗指方向,‘三网’联动增动能。”江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贺华新说,做好社区管理,必须牢牢抓住党建这个总引擎,从强组织、强队伍、强决策做起,全面加强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让红色引领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底色。

所谓“三网”联动,是指江滨社区着眼自身特色,努力打造党员红色网格、商铺红色网络、市场红色网点。

铺开党员红色网格。打造“1+1+N”红色网格模式,即每个片区网格都有1个党组织,每个片区网格由1名共建单位下沉党员或在职党员担任兼职网格长,每个微网格有至少一名党员担任网格服务骨干,实现党建引领“阵地进格”“联建进格”“宣传进格”“服务进格”“承诺进格”。

串联商铺红色网络。针对江滨社区个体工商户多,沿街商铺多的特点,借助三元区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列东党支部力量,摸清商铺党员底数,通过设置“党员商铺”标识牌、商铺党员信息卡等方式,建起“党建+商铺”联动模式,积极发挥红色典型商铺示范带动效应,党建覆盖到“最小单元”“最近商铺”,引导更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优化市场红色网点。通过江滨市场的改造,在内部设立“红色服务专区”,摆放党建宣传栏,并由市场管委会、城管中队、列东市场监管所党员轮流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亮出党员信息和职责,摆出党建联系卡、摆出服务事项。在市场管委会办公室划出约80平方米的房间打造为市场党建活动室,内设党员学习角、党员风采展示板等设施,定期组织市场内部及周边流动党员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和组织纪律,提升党员归属感。

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为主线,江滨社区建立起覆盖楼栋居民、街边商铺、市场商户在内的红色阵地,也让社区治理有了坚实有力的主心骨。

在“微”字上做大文章

“45幢旁边的井盖坏了,能马上找人过来修吗?”“41幢3单元的天窗被大风刮跑了,接下来都会有雨,得抓紧处理。”“楼上哪户人家又把东西扔下来?”……

作为江滨社区第五网格的网格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晓华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盯着手机里的微信网格群。老百姓口中一件件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小小的微信群,是我们工作中的大帮手。”张晓华说,自从微信群建立之后,社区居民遇到问题和情况,多了一个直接反馈和沟通的渠道。

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建立起直达末梢的神经网络——江滨社区在划分出7个片区网格的基础上,又再根据楼栋进一步细分成为30个微网格,确保社区各个院落单元楼栋实现全覆盖。

“我们社区不仅流动人口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辖区人口也多,这给社区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社区工作人员胡丽平前段时间忙着通知落实独生子女养老补助政策。以往在外生活的居民无法通知到位,现在通过微信群这样的线上管理微平台,难题迎刃而解了。

微网格群里,不仅有张晓华、胡丽平这样的网格长,还加入了社区民警、社区医生、城管中队等治理队伍人员。政策信息的发布、居民意见的表达、群众诉求的反馈……借助一个个微平台,社区和居民之间实现了更加及时畅通的交流。

群众生活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了微信群这样的居民联络微平台,看起来工作方便了,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是一个沟通联系的窗口,也是社区居民监督我们工作的重要窗口。”贺华新说。居民在群里反馈的意见,有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有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群里的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年轻的工作人员也曾在群里受过委屈:事情做好了,老百姓会觉得是社区工作者的本分;如果碰到一些事情因为客观原因,处理结果无法尽如人意时,部分不理解的情绪就很容易在群里被带动起来。

干了几十年社区工作的贺华新,对这样的感受再了解不过了。在劝慰年轻同事的同时,他也给大家定下了微信群沟通的要求:回复要及时、讨论不多言、事事有回音。

“不要在群里和居民争论辩解。把一件件小事认真做好,再不理解的群众最后也会慢慢理解的。”贺华新说。江滨社区的民生文章,就这样从这微小事情的处理中着笔落墨。

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微力量

“只要社区有事,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一分子,出点力责无旁贷。”家住江滨社区和仁新村的杨光烨,在附近经营着一家教培机构和眼镜店。

从带着培训机构老师全员参与疫情防控,到为社区群众免费提供测验视力,杨光烨是社区志愿服务的热心参与者。

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江滨社区组织辖区共建单位、热心商铺、居民等开展“微志愿服务”活动。由社区牵头、党员带头、居民认领的服务项目进行登记造册,列出具体服务的范围、标准,让认领党员明白干什么、怎么干,从“不知如何服务”到“有针对性服务”。目前,社区已有137名党员认领了志愿服务项目,120余名辖区热心居民加入社区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志愿三明”平台,现场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疫情防控、爱心义诊、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劝导、慰问困难群体、帮助残疾人做卫生等各类便民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以社区综治中心为基础,江滨社区成立了由社区、共建理事会、警务室、市场监管所、城管中队等部门,吸纳社区党员骨干、业委会、物业公司、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组建的社区调委会。通过召开各种形式居民协调会,充分做好“居民事、居民议、居民治”,帮助辖区居民化解邻里纠纷、整治环境卫生、宣传政府政策等。

从沿河岸的警示教育文化壁画,到多功能文化场所的设计,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到温馨体贴的四点半学校……江滨社区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邻里氛围,还在微文化的传播上动起了心思。

社区注重培育和弘扬文明新风尚,打造室内文化和室外文化两大板块。建设了绘画室、书法室、阅览室等室内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整合资源与共建单位新华书店每月不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故事分享会;社区四点半学校组织辖区未成年人开展暑期书法绘画公益班、绘画比赛等活动;组织书法爱好者们为居民写春联送祝福;每逢重要节日,组织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更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

画好微网格、做好微治理、传播微文化、参与微志愿,江滨社区的“四微”共治之下,来自志愿者、居民群众、驻地单位的一股股微力量凝聚在一起,激活了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