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怎么来的?四种起源,你认同哪个说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中国人讲究“圆”,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节一直流传至今。中国人民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中秋这天,全家团聚,一同赏月,祈求美好的愿望。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的中秋还不是真正的节日,只是简单记载一些中秋的养生。告诫人们要注意保养,多吃软粥来养胃。大约在唐朝,中秋节才真正作为一种大型节日流行开来,在很多留下的诗作名篇中都能看到中秋的作品。关于中秋真正的起源,学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普遍的说法。


(资料图)

祭月说

学界认为祭月是中秋节起源的最早形式。远古时期人类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火还未发明以前,白天人们靠着太阳照亮大地;但一到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只有皎皎月光才能给大地带来一丝光明,所以月亮对于古代人民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自然物体,他们认为月亮是一个有灵魂有生命的仙体,尊月亮为月神。

通过对月亮长年累月的观察和总结,人们发现月亮不仅有圆缺变化,而且还能永恒交替,循环往复;对月亮生起了一种崇拜和敬畏之情,他们用祭月的形式来表达对月亮的崇敬之情。

在祭月的时候,一方面祈求自己能健康长寿。另一方面,表达对月神的感谢。因为在农业时代,农民以土地为生,农作物的好坏与季节有着直接关系。但由于知识水平低下,他们只能将这种期盼之情寄托在月神的身上,祈盼年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当丰收之后,他们又通过祭月表达对月神的感谢,男男女女在广场中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如此年复一年,中秋祭月慢慢演变成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神话说

中秋节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不是单纯的祭月活动,各种神话故事开始与中秋节相结合,使得中秋节有了团圆的意义。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为射日有功,王母娘娘赐予了他一枚仙丹,但这个消息却被逢蒙得知,逢蒙是一个心术不正的小人,他趁后羿不在家拿剑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灵机一动吃下仙丹,很快就飞到月亮上去了。

后羿回家看见心爱的妻子已经飞到了月亮上,每天悲痛不已。不久,他的真挚情感感动了上天,于是上天派了一位仙人告诉后羿,只要每年八月十五这天对着月亮,摆上嫦娥平时爱吃的食品,并且对着月亮大喊三声嫦娥的名字,就能在这天与嫦娥相聚。后羿按照仙人的指点去做,果真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和嫦娥相聚了。

因此中秋又包含了夫妻团聚的美好愿望。在当今的我们看来,这只是古代人对月亮的好奇以及崇拜而加以神话出来的故事。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我们知道月亮上并没有嫦娥、玉兔,但中秋节在这时已经具有了浪漫神话的色彩,到了宋代,中秋节在民间已经开始盛行起来。

南京说

东晋时期,首都建业(今南京)有个叫谢尚的人,有天在他镇守牛渚时,夜里听到有人在对自己所写的一首诗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谢尚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此人独树一帜的见解大为赞赏。他邀请此人见面,谁知两人一见面犹如知音,相谈甚欢,吟诗畅聊至天明。后来我们知道这个人就是袁宏。

袁宏本是一名穷书生,但谢尚不忍满腹才华的袁宏被埋没,于是对袁宏加以重用,袁宏的名气也因此越来越大。自此,很多文人雅士也纷纷效仿,希望自己也能像袁宏一样遇到他们的伯乐。就连我们的“诗仙”李白在游南京时,也作诗表达自己的期盼之情。

综合说

现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积极向上的活动和文化内容已经融入到中秋节当中,中秋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比如吃月饼、赏月、品诗词、吃团圆饭、偷瓜送子、舞“草龙”等等。中秋节作为中华历史文明的一块瑰宝,如今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中秋节一个被喻为最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一家人围坐桌前吃着月饼赏着月,清辉安静祥和的洒落人间。中国人骨子里早已经浸染着一种对中秋的特殊情感它承载寄托着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以及对家人团圆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