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青海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谢 热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审视和把握当前青海社会治理领域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深化对基层社会治理规律性的认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现代化迈进,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

(一)坚持党建引领,增强社会治理组织基础


【资料图】

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大要求为指导,我们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这一奋斗目标,联系当前青海基层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查找差距和不足,深入解剖问题根源,着力补齐短板。一是既要巩固和充实“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已有模式,又要创新“基层党建+”新形式、丰富新内涵,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运行体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力、组织力、战斗力,提升壮大凝聚力、推动力。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把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凝聚在党旗下,增强社会治理助推力。三是加强跨村、乡、县、州、市党组织合作联动机制,特别是草场、虫草采挖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地,打造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增强边界区域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四是强化基层党组织主导、各类自治组织协同、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联合体,推动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族团结、民生建设融合发展 ,保证社会治理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二)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重大要求,立足青海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特殊实际,进一步强化“三共”“三治”社会治理结构架设、内在机理和运行秩序,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体系。一是进一步树立“一盘棋”治理理念、思路,围绕“十四五”时期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重点工作,统筹协调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才资源等差异性因素,实施好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规划、实施方案。二是要重视建构自下而上的反馈式、互动式治理体制机制,既保证政府掌握情况的真实性、可靠性,又促进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互动、协商,凝聚社会治理合力,力争在社会治理的纵向深入与横向联动上有新突破、新发展。三是根据民政部2021年12月发布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管理规定》通知精神,在全面梳理并摸清我省基层社会组织现状的基础上,对社会组织运行秩序、发展困境及管理服务作系统评估,找出某些社会组织“失能”的结构性根源,完善和创新有利于社会组织孵化、增能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三)加强社会治理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创造美丽和谐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统筹社会治理与生态保护融合推进。一是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治理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认识,既要克服一些地方存在的以生态保护为由而轻视环保诱因引发的社会矛盾这种模糊认识,也要防止以社会治理为由而敷衍生态保护的思想倾向,促进社会治理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二是以社会治理手段保障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既要善于科学设置和优化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内部关系架构,合理布局农牧民生产生活空间,又要注意保护当地民风民俗。三是借鉴和吸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理念,鼓励农牧民群众发扬尊崇自然和爱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合理运用当地生态保护习俗去参与保护实践,成为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者,又是农牧业经营主体和社会治理主体的现代新型农牧民,从保护中受益,在保护中生活。

(四)深化差别化治理新模式,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遵循“三共”“三治”治理基本原则,立足我省城市、农村、牧区各自社会治理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专项梳理和规划不同区域城市、乡镇、农村及各类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目标任务、方法措施、问题清单、整改落实清单等,制定具体办法、程序、步骤,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狠抓社会治理在基层一线落细落实。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目标,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把农村生态美环境美自然美、劳动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谐美家庭美、组织美党员美新型农民美的目标任务,按不同内涵和形式,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分步骤,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项精准落实。二是着力攻克牧区“散”(牧民居住分散)、“远”(服务区域过大)等特殊性制约瓶颈,着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深化宣传教育,注重思想引领,提高农牧民群众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法规素养,不断夯实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三是广泛宣传以爱国主义精神、法治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注重感恩教育和典型引领,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